【ZiDongHua之智慧農業關鍵詞摘要:智慧農業  自動駕駛 農機裝備  北斗導航   地理信息系統  機械工程 】

央視網:農機自動駕駛成為中國智慧農業重要組成部分|農機自動駕駛更適合中國農業發展

據央視網,智慧農業發展,離不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中國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自動駕駛與農用機械密切結合,看似“單板”的農機裝備在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持下,已然面貌一新。自動駕駛農機裝備可以降低農藥化肥使用30%以上,提升作業效率50%以上,在農作物耕種收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農機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中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智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機自動駕駛應用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利用現代機械設備與監測系統進行精細化施肥、施藥、播種與收割,提供實時的位置信息,最大限度減小夜間和大霧天氣對農機在田間作業時長的限制,有效提高作業精度,避免作業重復和遺漏,使農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同時也極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時,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獲得更佳的產出效益,同時大大解放了人力,將駕駛員從繁重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對于農場、農機合作社和農民均可以提高其經濟效益,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機自動駕駛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截至2021年,國內北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已部署超6.5萬臺,而國內大中型農用拖拉機預計超460萬臺,滲透率僅1.4%。預計到2035年前后中國農業自動駕駛系統滲透率將達到20%左右。由于國內農田流轉面積增加、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初步完善,近幾年農機自動駕駛系統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我國農機自動駕駛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

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做好2021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加大對高端、復式、智能農機產品補貼力度,推廣應用北斗導航智能終端”、“深化北斗系統在農業系統中的推廣應用”、“支持安裝使用機械作業監測傳感器和北斗導航終端的服務主體,集中連片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農機自動駕駛更適合中國農業發展

農機自動駕駛技術自應用后,大大提升了農業工作的效率,該技術也得到了全球的巨大認可。各國為了掌握最先進的技術搶占最高市場,紛紛加大了對農機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力度。全球農機自動駕駛行業產業已經形成“農機+互聯網”巨頭聯合引領、初創企業布局的多元化發展格局。面對海外農業科技公司的技術壟斷,農機自動駕駛成為國內率先突圍的技術路線之一。

2015年之前,國內的智能農機市場長期被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克拉斯、美國天寶、拓普康等海外品牌所占據。近年來,國內自動駕駛農機逐漸從培育期進入快速成長期。

由于自動駕駛農機產品有別于傳統農機,行業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行業現有企業數量較少,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技公司,如北京博創聯動、廣東極飛等,主要是以自動駕駛系統為核心產品;另一類是傳統機械、汽車制造企業或其下屬子公司,如青島雷沃重工等,基于自身的制造基礎和資金實力,開始快速向農機自動駕駛業務方向轉型。

“農機自動駕駛相對來說是目前中國農業實現數字化發展,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路線。”博創聯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現對現有農用機械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了農機的應用水平,實現了智能人機交互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更適合當下的中國國情。

自動化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在諸如耕種管收的各個耕作階段,都能夠大大提高精細化程度,通過設定好的路線和數據自動駕駛完成既定目標。在保證農業產出不變甚至增加的情況下,減少了資金投入、人力成本投入與時間成本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

此外,農機自動化能夠有效保證農業生產質量。這種高精度、嚴要求、設置既定路線和精確數據的耕作方式相較于傳統的人力耕作顯然更加精細化,同時也更加科學可持續。最后能夠帶來農業的增產增收,質量提高。以往人力作業更多是依賴于農機手的經驗知識,通過博創聯動改造后的自動駕駛農機可以有效降低農機操作人員的作業強度,并降低農機手的技術門檻,只需要一個初學者就可以完成復雜的農機耕種作業,并且作業質量和一致性可以輕松超越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機手。

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無人駕駛農機的使用必然是大勢所趨。從機械化到無人化,把農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農機自動駕駛的進步不僅為農戶帶來了高效生產作業,同時也在逐漸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智能農機運用于農業生產,解放勞動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助力農業的數字化轉型。